阎浩岗(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是总书记与作家交往的故事,但首先是两个诚以待人的男人之间的故事。今天的人习惯于按社会地位考量人际关系,权力或财富“资源”成为关键词,而习近平初会贾大山时,平等赤诚的交谈,使两人一见如故,很快成为挚友。能找到“说得着”的人,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幸运!后来,习近平提议贾大山当文化局局长,并非贾大山利用个人关系升迁,更非“跑官要官”的结果。贾大山一生淡泊名利,被提拔出乎他本人的意料。习近平也不是凭私交提拔亲信,相反,恰恰是因为他看出贾大山是个不图虚名、不恋富贵,而真正想做实事的人。
习近平因升职离开正定之后,一直不忘故友,表现出关西大汉的热血重情。贾大山不为好友高升而庆幸,只为故人远离而失落。这再次印证了二人都不是流俗之人。
作者被深深感动,读者被深深打动
李炳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朋友》发表之前,我已读过习近平同志的《忆大山》,非常感动。今天读到《朋友》,再次深入具体地了解了习近平和贾大山君子之交的往事,感触良多。作者以普通人的视角,从细微之处来写他们的交往,这些小事中能见出人的道德、作风、情感、精神世界。他们的交往纯洁、健康、真诚,这对于今天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可贵的启迪意义:是基于权力、金钱的世俗交换,还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君子之交?尤其是对于领导干部,只有和基层方方面面的人平等交往,了解民情民意,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这篇文章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很有意义的参考资料。真实才能动人,《朋友》严谨、质朴,字里行间充满感情,作者被深深感动了,读者被深深打动了。
再一次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北奥(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秘书长,美国中华文化促进会会长):
习主席16年前发表的深切怀念作家友人贾大山的文章是那样的情真意切,除了表达老朋友之间的友情,也渗透了他对作家的尊敬,让我们这些常年生活在海外的华人作家倍感温暖。字里行间,我们读懂了一个国家领导人的襟怀;我们知道了他认为做人应当是襟怀坦荡、真挚善良,当官应当是清正廉洁、勤政敬业;我们还知道了作家可以死去、作品常留人间这个几乎被人忘却的硬道理。
习近平主席最近两次访问洛杉矶,我都站到了离他不远的地方。听他的讲话很实在,看他的举止很亲切。《朋友》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也让我们与国家领导人的距离更近了。
超越年龄与身份的真正友谊
韩田鹿(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习近平同志怀念故友的《忆大山》朴实无华而又情深意长,也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好奇:贾大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能够让习近平与之结下十几年日久弥醇的友谊,念念不忘呢?《朋友》回答了读者的疑问,为我们展现了贾大山的高洁品质与真才实干。李春雷做了一系列坚实的采访与文献准备工作,使《朋友》处处弥漫着准确而深厚的历史气息。一些生活细节的生动再现,特别是二人叠罗汉翻墙这充满孩子气的举动,更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乃至不觉莞尔。
《朋友》与《忆大山》交互阅读、相互印证,当让我们更能体会到人性的温暖淳厚,以及超越年龄与身份的真正友谊的光辉动人。
友谊的基础是责任与担当
王月宝(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伟大的友谊感人至深,经得起历史检验,历久弥新。习近平和贾大山年龄有差距,工作岗位有差距,素昧平生。一种工作上的关系,把两个人联系在了一起,成为无话不谈的交心朋友。仿佛是命运有意安排了这段友谊,但我们认真思索一下不难发现,二人建立友谊的基础是人性中的责任与担当。
这篇纪实文学中,两位主人公在非常不经意的场景出现、认识、交往,关系逐渐加深,直至结成真挚友谊,一切都非常的自然流畅。我们仿佛看到,两个人为了正定的文化、农业以及民生奔波劳碌,累并快乐着。二人的友谊既有共产党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又有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和真诚奉献的美德。正是看到了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力和情怀在为人民群众工作中得到了释放,二人的友谊才得到升华,由不同走向相同。
“诗言志”的启迪性
郑万里(广东中山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山日报社总编辑):
无论是对于当前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还是对于文学、新闻工作者的创作,《朋友》都有很强的启迪性。
在新闻性和真实性上,《朋友》每一句叙述,其真实性都有出处。而在文学性上,文章沉静、内敛,但平实的白描句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如写习近平拜访贾大山,寥寥几个断面,不仅再现了习近平同志年轻时的音容笑貌,对其热爱文学、谦恭有礼、贴近群众也是饱含赞美。作家在描写习近平在正定县的开拓进取、与贾大山之间的深厚友谊时,也恪守着新闻的真实性,收敛着热烈的情感,以对往事的真实再现,对细节、环境的“诗言志”描摹,一气呵成。
(实习编辑:何己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