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22年中科院考研群 加入22年中科大考研群
2015考研政治复习:马克思主义原理易混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的知识在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而这三部分中第一部分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起着认识和改造人、社会与世界的桥梁媒介的工具性作用。第二部分是我们批判资本主义,认识社会主义的基础性知识。第三部分是在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在这一规律的指导之下,推动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理论指导。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有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和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批判,我们再去学习其他的几门政治理论课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马基的知识中政治经济学部分也是最抽象,最难懂的,为此编者把其中最为抽象,容易给同学们造成知识学习上混乱的易混淆词语做了一个简单明了的归纳总结,希望可以为各位备考的考生助一臂之力。

  1. 资本的原始积累与资本积累

  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在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15世纪后30年,经过16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才告结束。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它在英国表现得最为典型,羊吃人运动。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式资本原始积累的有一个重要方式。对外是殖民地争夺、抢劫金银财宝、贩卖黑奴、保护关税制度和商业战争。对内则是国债制度、课税制度、保护关税制度。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事实证明,资产积极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原始积累开始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前。
  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资本积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进行的。
  2.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发展起来的。
  目的不同:自然经济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
  历史条件不同:自然经济的产生条件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特点不同:自然经济是分散和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生产规模小,社会分工低下;商品经济是有组织的以分工为基础的交换,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社会分工程度极高。
  表现的社会形态不同:自然经济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形式。
  3.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例和脑力消耗。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两者关系:
  ①两种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1复试视频课程查询最新中科大&中科院考研资料

2021年中科大-中科院考研复试辅导班

21复试视频课程 查询最新中科大&中科院考研资料

2021年中科大-中科院考研复试辅导班

上一篇:2015年考研政治时政:民营医疗机构服务价格放开 下一篇:2014年3月考研时事政治:3月22日国内外热点新闻

在线咨询

进入QQ咨询

王老师

微信咨询

杨老师

进入20中科院QQ群

709867297

进入20中科大QQ群

680149146

友情链接

科大科院考研网版权所有 © 2008-2011 皖 ICP 备 11001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