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题主要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中特";
第36题主要考察"毛泽东思想"+"近现代史纲要",即"毛+史纲"。
一、第35题(重点准备前五个)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自信
⑴为什么说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
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30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道路问题是关乎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⑶中国自信的内涵
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是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自信,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就是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⑷为什么要增强中国自信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的革命和实践中形成的,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适合中国国情;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建国六十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实践的科学经验总结,是引领中国前进发展的指针;
第三,经济全球化的实践也进一步证明,世界上并不单单只存在一种发展模式,各国都可以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开拓自己特色的制度,这正是全球化背景下谋求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走自己的路,探索多样的制度文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2.全面深化改革
⑴核心问题----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首先,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其次,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再次,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⑵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型战略
⑴内涵与基本要求
建设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⑵核心任务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就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要将其作为辅助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二是将其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中心环节;三是将其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4.生态文明建设
⑴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⑵重点任务
第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第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第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⑶制度保障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要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要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三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四要建立市场化机制。五要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⑴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当前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实质上是要求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到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具体来说,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
⑵重点任务
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7.依法治国与维护法律权威
⑴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依法治国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⑵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含义、意义与树立:
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主要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法律权威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外在强制力的基础之上,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和关键。
⑶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途径:
努力树立法律信仰;积极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⑷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与保证宪法实施
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
如何保证宪法的实施:第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第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第四,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要提高依法执政的水平就要做到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