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考研政治冲刺要点: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作者:科大科院考研网 发表时间:2014-05-07 来源:科大科院考研网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2.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讲话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初步构想,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讲话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3.1956年9月,召开中共八大。
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着重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4.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5.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学说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在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的特点、解决矛盾的途径、方式等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它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存在状态、性质、解决途径等的深刻论述,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客观存在的基本矛盾;引导人们在实践中努力探寻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去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6.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毛泽东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学说。其要点是: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样两类社会矛盾。这两类社会矛盾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来说,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来说,除了对抗性的一面,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第二,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根本不同。敌我矛盾是分清敌我的问题,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第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诸如,在经济上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利益,政治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等。
7.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8.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初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他根据对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富裕的实际状况的考察,明确指出我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上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也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来源。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但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认为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有利的国内环境,可以很快地实现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在经济建设上往往急于求成;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作阶级斗争;在党内生活中,容易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产生的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导致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了曲折,以致后来又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条件,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就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段话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2)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新的理论概括,是从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因而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这一实际出发,经过深入思考,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后提出来的。这一新的理论概括,从历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特征中,抽象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范畴,从更深的层次上使人们科学地理解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从而也为探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和新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邓小平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总之,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①"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联系在一起是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又要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1)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2)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十二五规划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2)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3)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邓小平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包含以下内容:一是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二是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三是科学技术使管理日益现代化。
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2)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人才强国战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责任编辑:张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