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22年中科院考研群 加入22年中科大考研群
2014考研政治冲刺要点: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产生的两个途径
  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已有资本主义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有两个途经。(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雇佣关系。(2)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2.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导致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产生了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1.什么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在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始于15世纪后30年,高潮发生于16世纪,结束于19世纪初。
  2.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
  (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2)用暴力手段剥夺货币财富。主要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殖民掠夺,同时,新兴资产阶级还通过国债、课税等制度剥削国内人民,积累货币资本。
  3.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它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强烈要求彻底变革上层建筑,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
  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后半期,英、法等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实现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空前大发展,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历史条件。(1)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在私有制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生产者只能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交换各自的劳动产品,才能满足自已的需要,因此劳动产品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这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的共有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4)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它本质上体现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商品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因而彼此可以比较。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这是指,对同一商品,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不能既占有其价值,又占有其使用价值。②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这是因为,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它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或两种劳动。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
  (1)商品价值的质即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2)商品价值的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是按劳动时间来计量的。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所谓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中大多数同类商品的生产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条件。劳动熟练程度是指人们的劳动经验和技术精湛的程度,劳动强度是指人们在单位劳动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由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1)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2)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它的高低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以用单位产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3)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3.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密切相关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1.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3)一般的价值形式。(4)货币形式。一般等价物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时,例如贵金属金、银上时,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
  2.货币的产生使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1)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2)货币,它们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一切商品换成货币就实现了价值,因而解决了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这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但是,货币的出现没有也不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扩大和加深了矛盾。
  (五)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及其本质。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的职能。货币有五种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六)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及客观要求、表现形式。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但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价值规律作用的主要表现。(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3.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必然会产生的消极后果。(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2)可能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3)可能出现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状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七)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们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另一方面,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按照自已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私人性质。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成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1)它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2)它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3)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21复试视频课程查询最新中科大&中科院考研资料

2021年中科大-中科院考研复试辅导班

21复试视频课程 查询最新中科大&中科院考研资料

2021年中科大-中科院考研复试辅导班

上一篇:2014考研政治冲刺要点: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下一篇:2014考研政治冲刺要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线咨询

进入QQ咨询

王老师

微信咨询

杨老师

进入20中科院QQ群

709867297

进入20中科大QQ群

680149146

友情链接

科大科院考研网版权所有 © 2008-2011 皖 ICP 备 11001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