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至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欧盟委员会就业、社会事务与包容总司和成都市社科院在成都联合举办“中欧经济调整中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国际研讨会”。来自国内和欧盟的100余位专家从全球视角下的未来职业、中国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劳动关系与工作条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看法和建设性意见。
全球视野下的中欧劳动力市场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朱玲介绍说,中国劳动力市场目前正处于一个新旧问题交织的时期,旧的问题是就业制度的城乡差别和体制内外的区别,计划经济模式的痕迹尚未完全消除;新的矛盾又紧接着出现,体现在中国经济在经历30年快速增长后,近几年速度有了下降,结构调整的时候到了,面临着新岗位的创造等新问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副主任翟燕立提出,“中国劳动力市场目前存在一个突出的结构性矛盾,那就是一线普工和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双短缺’”。
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
中国劳动力市场目前的状况如何?存在什么样的突出问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司副巡视员尹建堃指出,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几个突出问题,一是户籍制度严重制约了劳动者自主流动;二是身份管理制度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协调;三是以户籍和身份管理为特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制度成为社会公平的重大障碍。
城乡劳动力流动是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重要表现。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研究员高文书分析,现在城乡劳动力流动量是1.66亿,占全部人口数量的12.2%,而且每年都会新增大概300万到500万规模。从今年趋势来看,依然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工作和生活。
对于人口迁移这个话题,欧盟委员会的专家罗伯特·施特劳斯分析说,欧洲也面临很大的移民潮,和中国农民工进城并且没有社会保障注册的现象非常相似。他表示,中国目前正在扩大自己的社保体系,欧洲从中也可以得到很多教育和启示。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邓翔教授则表示,中国的大学大量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但是我们的市场目前需要更多的是技能型的劳动者,在人才培养方面,“德国高等专科学校这种教育体系,特别是他们的实习制度值得中国借鉴”。
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途径
如何有一个更好的劳动力市场?德国柏林社会科学院研究中心劳动力市场政策研究部主任冈瑟·施密德把欧洲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制度进行了比较,指出:和中国相比,欧洲更强调就业的灵活性和安全性,鼓励人们提升应对各种就业挑战和风险的能力。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吴峰在会上提出了“企业大学”的观点,企业大学又称公司大学,是指由企业出资,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一流的商学院教授及专业培训师为师资,通过实战模拟、案例研讨、互动教学等实效性教育手段,以培养企业内部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企业供销合作者为目的,满足人们终身学习所需要的一种新型教育、培训体系。这样一种劳动力培养模式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市场需求脱轨的短板。
“我最担心的是失业率。美国目前的失业率很高,由于欧洲对经济危机做出了积极反应,失业率有所下降。中国大概有20多年都没有出现过危机了,将来GDP的周期性增长会对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技术积累和移民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无法做出预测。”波兰华沙大学教授乔安娜·多维茨在提到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时特别提到了欧美经验,“欧美的经验表明,永远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解决经济危机,中国未来不能单纯靠转移支付来应对危机。”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董志超在会后说,国内和欧盟专家的探讨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如何确定适合我们国家的发展理念和速度,如何增加就业的源头,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这一系列问题是我们国家劳动力市场制度目前亟须解决的政策性难题。
(实习编辑:何己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