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22年中科院考研群 加入22年中科大考研群
2015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考点提炼
 

  2015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背考点,科大科院考研网考研频道小编为大家整理。希望大家做好暑期备考,祝大家2015备考顺利!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列宁的物质概念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在于:
  ①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②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坚持把物质当作客观实在性,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①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第二,意识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的形成,并产生了语言。
  ②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反映世界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指导人们的行动,能动地改造世界。
  3、物质运动,运动和静止
  ①物质与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的根本的方式。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第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第二,物质是在时间(一维性)和空间(三维性)中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第一,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具有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的特点。空间指运动物质的广延性,具有三维性特点。
  第二,物质运动是客观的,所以时空也是客观的。
  第三,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第四,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时空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在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时空有限性是指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存在时间上是有始有终、空间上有边有际。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时空观。
  4、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物质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物质性。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②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由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来证明的。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1、实践的本质含义
  ①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基本的特征是:第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第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第三,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的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③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2、实践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
  ①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是人的生命之根、立命之本。
  ②实践是人类同动物的根本区别。
  ③实践是人的本质即社会关系总和的基础。
  3、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
  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
  4、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个具有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他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永恒的主题。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5、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联系观
  1、联系的内含和特点
  ①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②系统的含义:系统是指事物由两上以上的相互联系的要素所构成(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特点: 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③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具有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用联系的理论解释 :五个统筹、社会全面发展、强调统一,反对分裂,以及分析当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全球化等理论。
  3、联系和发展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①联系引起运动,运动体现联系
  ②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事物变动的动态过程。变化是指:运动的多样性,运动的不同过程、状态、趋向等。
  ③发展是指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上升性、前进性的变化。
  4、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生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①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②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5、发展与过程
  ①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②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指物质运动在时间上和空间的的运动,是事物及其事物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形式。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①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②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方法论的原理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仅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在内容,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同一性的作用是: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斗争性的作用是: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③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内因(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处有矛盾),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5、矛盾分析方法
  ①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②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把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分析的方法告诉我们,“两点论”与“重点论”必须相结。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①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性所决定的。
  ②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③度是事物保痔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掌握适度原则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
  2、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辨证关系
  ①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3、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②辩证的否定观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是
  包含肯定的否定;它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即扬弃。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辩证的否定是决定性的环节。
  ③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4、辩证的否定观方法论的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新生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也是我们坚持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相统一的理论基础。
  5、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趋势和道路的规律。
  ① 坚持辩证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都要有科学分析态度,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应采取批判继承创新的态度,不能全盘继承和全盘抛弃。
  ②坚持事物变化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法,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的两种形而上学观点。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要坚定信心,准备走曲折的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原因和结果
  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是结果。②因果关系的特点是: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2、必然性和偶然性
  ①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②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的,也可以不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3、可能性和现实性
  ①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内部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②掌握可能和现实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正确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现象和本质
  ①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
  ②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③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通过正面的直接的形式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的歪曲的形式来表现本质的现象。科学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5、内容与形式
  ①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等。
  ②形式是指把事物的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①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②主观辩证法就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
  ③客观的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主观辩证法则是客观辩证法在人脑中的反映。
  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
  2、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关系的一直性
  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人们常说的要“照辩证法办事”,就是这个道理。
  ②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
  六、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归纳和演绎:归纳是指从许多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特点是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演绎是指从一般的概念、原理推理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和补充,演绎是归纳的前导和补充。
  2、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整体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分别加以研究和认识的思维方法,特点是从整体到部分。综合是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和认识的思维方法。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前导。
  3、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抽象是指思维对客观事物某种属性的反映,是抽取和撇开的统一。具体是指思维的具体,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4、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以及人对此的认识过程。逻辑是指上述过程在思维中的反映,即对历史的概括和总结。两者的统一是指理论认识的逻辑进程同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
  七、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稳定性和重复性的特点。人们可以认识规律,但是不能改造和消灭规律。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坚持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
  ②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展主观能动性。。
  5、社会历史的趋势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社会历史决定性的内容是指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性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相关推荐:


21复试视频课程查询最新中科大&中科院考研资料

2021年中科大-中科院考研复试辅导班

21复试视频课程 查询最新中科大&中科院考研资料

2021年中科大-中科院考研复试辅导班

上一篇:2015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考点提炼 下一篇:2015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考点提炼

在线咨询

进入QQ咨询

王老师

微信咨询

杨老师

进入20中科院QQ群

709867297

进入20中科大QQ群

680149146

友情链接

科大科院考研网版权所有 © 2008-2011 皖 ICP 备 11001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