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
为什么要注重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改变我们的实践观点以及实践方式。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原理)
原理: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三、发展与过程
原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方法论: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四、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的原理)
原理: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
方法论:要在特殊性中看到普遍性,在普遍性中看到特殊性,将二者结合起来。
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原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方法论: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要把远大的理想目标和科学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既反对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又反对急躁、陷于空想。
七、辩证否定观
原理: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方法论: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八、否定之否定规律
原理: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方法论: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这一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九、认识发展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①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2、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
十、真理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又是辩证转化的。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对绝对主义,又要反对相对主义。
2、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3、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以进一步指导实践。
2015年考研资讯及备考辅导 >> 科大科院考研网考研频道
我要报班》》》新东方考研辅导课程
考研热门课程新东方无忧考研课程|考研无忧封闭集训营课程
全国新东方考研课程搜索
(责任编辑:田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