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2022中科院考研2群 加入22中科大QQ群
中科院资源与环境学院339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大纲 参考书目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利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内容包括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和农业生态学三部分。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有较深入的理解,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第一部分:植物生理学

一、考试内容

(一)植物的水分生理

1、 植物体内水的存在状态

2、 水对植物生命活动作用

3、 水势的概念及水分的移动

4、 掌握细胞吸水的方式及水分跨膜运移的途径

5、 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方式

6、 水分运输的途径及动力

7、 蒸腾作用的概念、途径、生理意义及影响因素

8、 掌握气孔运动的机理

(二)植物的矿质与氮素营养

1、 植物体内的必需元素

2、 矿质营养的生理功能

3、 矿质元素的吸收及运输

4、 氮硫磷的同化

5、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三)植物的光合作用

1、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2、 掌握光合作用各大步骤的能量转变情况、进行部位及条件

3、 碳同化

4、 C3途径、C4途径、CAM途径

5、 光呼吸

6、 掌握外界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7、 掌握光合磷酸化的类型及其机理

8、 光合效率与作物生产

(四)植物的呼吸作用

1、 呼吸作用的概念

2、 淀粉的降解

3、 糖酵解

4、 三羧酸循环

5、 戊糖磷酸

6、 乙醛酸循环途径

7、 乙醇酸途径

8、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9、 呼吸代谢的调控

10、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五)次生代谢

1、 次生代谢物的主要种类

2、 次生代谢物的主要合成途径

3、 次生代谢物对植物和人类的意义

(六)同化物的运输、分配及信号的传导

1、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系统

2、 韧皮部运输的机理

3、 同化物的分配及其控制

(七)植物的生长机理

1、 生长、分化、发育的概念

2、 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的控制

3、 根茎叶的分化

4、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八)植物生长物质

1、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2、生长素类

3、赤霉素类

4、细胞分裂素类

5、脱落酸

6、乙烯

7、其他植物生长物质

8、植物激素发挥作用的分子机理

9、植物生长物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九)植物的运动

1、向性运动

2、感性运动

(十)植物的光温调控

1、 光形态建成

2、 光周期

3、 温周期

(十一) 植物生殖、成熟和衰老

1、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2、 开花诱导

3、 春化

4、 受精生理

5、 种子的发育

6、 果实发育和成熟

7、 植物的体眠

8、 衰老与脱落

(十二)植物细胞信号转导

1、 细胞信号转导主要组份

2、 细胞信号转导机理

(十三)植物环境生理

1、 抗逆生理概论

2、 抗寒性

3、 抗旱性

4、 抗盐性

5、 抗病虫性

 

二、考试要求

(一)水分生理

   1、了解并掌握植物对水分的需要的基本概念,理解植物的含水量、植物体内水分的存在状态、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等概念和机理。

   2、了解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的机理,细胞的渗透性吸水、细胞水势的概念及组成、细胞间水分移动规律、水势的测定方法,了解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和水分在植物地上部分的运输的机理。

   3、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蒸腾作用的意义和部位、气孔运动的机理和合理灌溉与节水农业的生理基础。

(二)植物的矿质营养

1、了解植物矿质元素、必需元素的生理功能和作物缺乏矿质元素的诊断等概念、机理和方法。

2、了解并掌握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主动吸收、根系对土壤溶液中矿物质的吸收、根外营养和矿物质在植物体内的分配的机理和规律。  

3、了解并熟练掌握植物对氮素的同化的机理。

    4、了解并掌握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三)光合作用

1、了解光合作用的机制、叶绿体结构,掌握光能的吸收与传递以及光合单位和光能的转化。

2、了解光合电子传递复合体:PSII,cytb-f复合体,PSI等概念,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电子传递链和光合磷酸化等机理。

3、了解光合碳代谢的概念和机理,掌握卡尔文循环(C-3途径、PCR循环)、C-4二羧酸途径、景天酸代谢途径和蔗糖和淀粉的合成的概念和机理。

4、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如光照、二氧化碳、温度、水分和光合速率的日变化等的作用。

(四)呼吸作用

1、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意义和主要历程;了解完整的呼吸作用过程包括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几个相互衔接的过程。

2、了解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途径,如糖酵解途径、三羧酸循环途径、戊糖磷酸途径、乙醛酸循环途径和乙醇酸途径。

3、了解呼吸电子递体,电子传递链,氧化磷酸化作用,抗氰呼吸,电子传递的多条途径,末端氧化酶的多样性等概念和作用。

(五)次生代谢

1、了解次生代谢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2、了解次生代谢的概念,了解次生代谢物的种类与代谢途径。

(六) 同化物的运输、分配及信号的传导

了解同化物运输与分配的特点和规律,了解同化物在韧皮部装载与卸出的机制、压力流动学说和提高植物产量的途径。

(七)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1、了解植物生长的细胞学基础、细胞发育三个时期的生理特点。

2、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和机理。

3、了解控制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信息系统,种子萌发以及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4、了解环境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八)  植物生长物质

1、了解植物激素与生长物质的主要类型。

2、了解主要植物激素的生理功能,例如生长素类、赤霉素类、细胞分裂素类、乙烯、脱落酸和其他主要生长调节物质,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九)植物的运动

1、了解植物运动的概念及类型。

2、了解膨压变化而引起的植物器官或细胞的运动,如气孔运动,花的昼开夜合等。

3、了解由于生长的不均匀而引起的植物或植物的某一部分的位移如向光性,根的向地性,趋化性等。

(十)植物的光温调控

1、掌握光形态建成的概念;掌握光敏色素的概念和机理。

2、了解隐花色素和紫外光B-区受体的概念和机理。

3、掌握春化作用的概念和反应类型;了解植物通过春化的条件。

(十一)植物的生殖、成熟和衰老

1、了解植物的受精机理,了解授粉和受精需要的条件及生理生化变化。

2、了解种子的形成与成熟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外界环境条件对结实率的影响。掌握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种子休眠的原因和打破休眠等机理,如何打破休眠的方法。

3、了解衰老时的生理生化变化、影响衰老的内外原因和器官脱落的生理等的机理。

(十二)植物细胞信号转导

1、信号传导的概念与参与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因子;

2、了解细胞信号转导机制。

(十三)植物抗逆生理

1、掌握低温对植物的伤害与植物的抗寒性;

2、掌握旱害与植物对干旱的抗性;

3、了解热害与植物抗热性;

4、了解涝害与植物抗涝;

5、掌握盐害与植物抗盐性;

6、了解病害植物的抗病性。

 

第二部分:土壤学

一、考试内容

  (一)土壤学概况

  1、土壤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土壤基本概念,土壤肥力,近代土壤学的发展及主要学术观点

  3、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二)土壤矿物质

  1、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

  2、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非硅酸盐粘土矿物

  3、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三)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组成

  2、简单有机化合物、植物残体、土壤腐殖质的分解和转化,影响分解和转化的因子

  3、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性质,土壤腐殖质-粘土矿物复合体,土壤腐质酸的分组,土壤腐质酸的性质

  4、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管理

  (四)土壤生物

  1、土壤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类型多样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2、影响生物活性的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水分、pH、通气性等

  3、菌根,土壤酶及活性物质

  4、土壤动物及微生物与物质分解和转化的关系

  (五)土壤质地和结构

  1、土壤三相组成,密度,容重,孔隙

  2、土粒,粒级,土粒组成与性质,机械组成与质地,不同质地土壤特性与改良

  3、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

  4、土壤的孔性与孔度,多级孔度模型,当量孔径,土体构造

  (六)土壤水

  1、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有效性,水分含量表示方法,水分含量测定方法

  2、土水势及其分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能态的定量表示,土水势测定,水分特征曲线

  3、饱和土壤中的水流,非饱和土壤中的水流,土壤中的水汽运动,入渗、土壤水的再分布和土面蒸发

  4、土壤中的溶质运移,包括对流、分子扩散、机械弥散、水动力弥散

  (七)土壤空气和热量

  1、土壤空气的组成和运动

  2、土壤热量来源,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土壤的热量平衡

  3、土壤热容量,导热率,热扩散率

  4、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地形、地貌及植被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八)土壤形成和发育

  1、成土因素

  2、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基本成土作用,主要成土过程

  3、土壤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土壤剖面,反映土壤风化发育的指标

  4、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理化特征及分布规律

  (九)土壤胶体化学

  1、土壤胶体表面类型,比表面和表面积,表面电荷和电位

  2、离子吸附,阳离子静电吸附,阳离子交换,阳离子专性吸附

  3、阴离子的静电吸附,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

  (十)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1、土壤酸性、碱性的形成

  2、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和数量指标,土壤碱性指标,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

  3、土壤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体系,氧化还原指标,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的因素

  4、土壤缓冲性概念,土壤酸、碱缓冲性,土壤氧化还原缓冲性

  5、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对生物、养分有效性及有毒物质积累的影响

  (十一)土壤养分循环

  1、土壤碳素循环的基本概念,土地利用方式对碳循环的影响,土壤碳素循环与全球变化

  2、土壤氮素循环的基本概念,土壤氮素的获得和转化,土壤氮素转化,土壤氮素调控,生物固氮

  3、土壤磷的形态、数量,固定及转化

  4、土壤中钾、钙、镁、硫、微量元素的形态、含量、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5、土壤中养分平衡,养分移动,养分补给

  (十二)土壤耕作和管理

  1、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最适耕作的土壤条件

  (十三)土壤污染与防治

  1、土壤污染的基本概念,土壤背景值,土壤自净作用,土壤环境容量

  2、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固体废弃物,放射性污染,点源污染,面源污染

  3、土壤组成、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对污染物的影响

  4、酸性沉降对土壤性质和生物的影响

  5、土壤污染的防治与治理

  (十四)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1、土壤退化的概念及分类

  2、我国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及退化的现状,防治及治理措施

  3、土壤质量的概念,土壤质量评价参数与指标体系

 

 二、考试要求

  (一)土壤学概况

  1、了解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在农林业生产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2、掌握土壤肥力、土壤基本物质组成等概念。

  3、了解土壤科学发展简史,包括世界土壤科学发展史的主要代表性学派及其基本观点和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史。

  4、了解土壤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二)土壤矿物质

  1、了解原生矿物组成,次生矿物组成,掌握土壤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和硅铝铁率。

  2、了解掌握铝硅酸盐粘粒矿物的构造特征,粘粒矿物晶架内的同型异质替代(同晶替代)。

  3、了解粘粒矿物的种类及一般特性,粘土矿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粘粒矿物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三)土壤有机质

  1、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2、了解矿化过程、腐殖化过程的概念,了解植物残体在土壤中的分解情况。

  3、了解腐殖质形成的两个阶段,及合成腐殖质所需的基本材料。

  4、了解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土壤温度,土壤反应,有机物质的组成状态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转化影响。了解腐殖化系数的概念。

  5、了解腐殖质的组成,腐质酸的分离提取,腐质酸的含氧功能团和电性。掌握腐质酸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及腐质酸的分子结构特征。

  (四)土壤生物

  1、了解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

  2、了解土壤生物与物质分解和转化的关系。

  3、了解菌根对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影响。

  (五)土壤质地和结构

  1、了解国际制土粒分级标准,掌握砂、粉、粘粒的基本性质,了解前苏联、美国、中国的土粒分级标准。

  2、了解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卡庆斯基土壤质地分类标准,了解中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

  3、掌握砂土、壤土、粘土的理化特性,了解土壤质地层次性及不同质地土壤的利用改良。

  4、掌握土壤质地对土壤水分、养分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六)土壤水

  1、了解土壤水含量的表示方法:重量百分数,容积百分数,土壤水贮量,土壤水含量的测定方法,土壤水类型。

  2、了解土水势及其定量表示,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当量孔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滞后现象等概念。

  (七)土壤空气和热量

  1、了解土壤空气的组成和含量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掌握土壤通气性机制,指标。

  (八)土壤形成和发育

  1、熟练掌握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综合作用。

  2、掌握主要成土过程,特别是典型地带性土壤的形成过程。

  3、了解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及其对土壤形成和营养元素循环的影响。

  (九)土壤胶体化学

  1、了解土壤胶体、永久电荷、可变电荷等概念。

  2、了解永久电荷,可变电荷的来源,土壤电荷数量及其影响因素,电荷密度。

  3、了解交换性阳离子和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的盐基饱和度。

  4、了解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概念,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

  (十)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1、了解活性酸、潜性酸、交换性酸度、水解性酸度等概念,重点掌握土壤酸度的类型、成因。

  2、掌握土壤碱度的概念,衡量土壤碱度的指标,碱性土的成因。

  3、了解土壤胶体类型和性质。

  4、了解土壤缓冲性能概念及产生缓冲性能的原因,影响缓冲能力的因素。

  (十一)土壤养分循环

  1、了解土壤碳循环,土壤碳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2、掌握土壤中氮含量和影响含量的因素,土壤中氮的形态来源和氮素循环。

  3、掌握有机态氮和矿化过程,硝化过程,氮的同化作用,土壤氮形态状况及调节原理。

  4、掌握土壤中磷的含量,磷的形态及影响因素。了解磷的固定机制(化学沉淀、表面反应等)、影响土壤固磷作用因素及减少固磷作用的途径。

  5、了解土壤中钾、钙、镁、硫、微量元素的形态、含量、有效性及影响因素,增加有效性的途径。

  (十二)土壤耕作和管理

  1、了解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常见的耕作及特点。

  2、了解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土壤的物理机械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粘着限、脱粘点、上塑限、下塑限、塑性值、土壤硬度、土壤耕性、土壤结持性、土壤坚实度。

  (十三)土壤污染与防治

  1、掌握土壤污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类型。

  2、掌握酸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3、掌握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原因、防治及治理途径。

  (十四)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1、掌握土壤退化的基本概念。

  2、了解掌握我国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及退化的现状,防治及治理措施。

  3、了解掌握土壤质量的概念及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部分:农业生态学

一、考试内容:

(一)、农业生态学概论

1、农业生态学的发展

2、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3、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及其研究方法

(二)、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基本生物结构

1、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2、种群

3、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

4、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三)、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综合结构

1、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2、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3、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4、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

1、统能量流动遵循的规律

2、初级生产中的能流

3、次级生产中的能量流动

4、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

(五)、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物流

1、农业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的一般特点

2、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钾循环、硫循环

3、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利用。

(六)、农业的资源与效益

 1、农业资源

2、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

3、农业生态系统的效益。

(七)、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1、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

2、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

3、资源环境影响的经济核算

4、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特点

(八)、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概念

2、农业的历史发展阶段与现代农业发展思潮

3、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农业

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及其建设

5、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6、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

(九)、中国的生态农业

 1、中国农业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挑战

2、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3、中国生态农业的模式

4、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

5、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组织管理

(十)、农业生态工程

1、农业生态系统的诊断与评价

2、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

3、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

4、农业生态系统建设方案的组织实施。

 

二、考试要求:

1、掌握农业生态学概念、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特点,了解农业生态学发展概况、任务及其研究方法。

2、理解并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环境及其相互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种群结构、群落特征和生物多样性意义。

3、理解并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营养结构和时间结构特性。

4、了解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遵循的规律,初级生产中的能流、次级生产中的能量流动和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特征。

5、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的一般特点,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钾循环、硫循环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利用。

6、理解并掌握农业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及农业生态系统的效益。

7、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资金流、资源环境影响的经济核算,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特点。

8、理解并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农业,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

9、理解并掌握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

10、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诊断与评价,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优化与建设方案的组织实施。

 

 

主要参考书目

1、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黄昌勇主编。土壤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潘瑞炽等主编,植物生理学(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编制日期:2013年6月10日

 


21复试视频课程查询最新中科大&中科院考研资料

2021年中科大-中科院考研复试辅导班

21复试视频课程 查询最新中科大&中科院考研资料

2021年中科大-中科院考研复试辅导班

上一篇:中科院资源与环境学院341农业知识综合三考试大纲 下一篇:中科院711公共政策分析参考书目

在线咨询

进入QQ咨询

王老师

微信咨询

杨老师

进入20中科院QQ群

709867297

进入20中科大QQ群

680149146

友情链接

科大科院考研网版权所有 © 2008-2011 皖 ICP 备 11001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