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考研推荐链接:
陈涛 男 博导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电子邮件: tchen@nssc.ac.cn
通信地址: 北京中关村南二条一号
邮政编码: 100190
部门/实验室:天气室
空间物理与电磁探测
地球辐射带中波与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
空间天气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1.个人简历
申请者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空间物理专业方向研究员。曾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 获工学学士学位(1978-1982); 曾毕业于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获理学硕士学位(1982-1985,导师梁百先教授);曾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获理学博士学位(1997-1999,导师刘振兴院士), 同时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学金,1985年9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工作。
2.研究工作经历
主要从事空间非线性波动、磁流体模拟和粒子模拟、数据处理与分析,空间电磁场探测设计与定标研究工作。1987年8月任助理研究员, 1996年2月任副研究员. 主持和参加各种空间科学技术研究数十项。2001年以后,参加双星项目任双星有效载荷子科学系统负责人。2004年8月以后,主持并承担利用了空间物理知识和空间磁场探测数据确定自旋卫星姿态参数的卫星应用协作项目五年,准确地定出了卫星姿态参数,保证了双星科学数据的有效性。曾获欧空局颁发的对“地球空间科学探测计划CLUSTER,”的杰出贡献奖(2005)。《中国物理快报》特约评审员。从1997年3月至今与美国、日本和欧空局以及俄罗斯科学家在空间物理理论、数值模拟和天地基观测研究等方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在磁层电场、电离层电场、大气电场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合作研究,发表了联合研究论文。近期又与美国加州大学博克利分校空间研究所签定了长期的空间探测合作研究协议。重点是电场和粒子的精确测量。曾指导过国内外多名实习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在国内外科技刊物上发表五十余篇空间物理和探测技术论文。目前任中欧空间物理探测卫星 SMILE科学应用系统副总师,且承担和主导邻近空间电磁环境气球观测项目以及中俄粒子沉降和辐射环境监测的天地空协同观测。
3.项目
预计到位科技部设备专项,空间科学概念研究专项,军民融合地基电磁场观测设备建设项目子午二期地面大气电场观测,临近空间先导中纬气球观测项目约1115 万元
4.科学研究突破
首次揭示全球近赤道地区100公里-200公里电离层电场的高度分布特点, 指出中性风控制电飘逸和电场,最终一些带电粒子的高度分布(Li and Chen et al, 2017)。首次利用卫星数据(中国风云)和南极俄罗斯地基数据在观测上确定相对论电子对大气电场的调制和影响(Li and Chen et al, 2016)。首次提出超低频波粒相互作用微观过程的卫星观测概念和方案 (Li and Chen et al, 2017)。培养4名硕/博研究生,学科牵引方向: 日地物理电机制。 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CI论文8篇)。
5.技术研究突破
提出并完成新型卫星平台模拟装置的设计和部分地面试验, 突破空间电场八点观测技术, 建立了国内首个空间电磁扰动测量系统的测试平台 , 此平台及大地支持了空间中心各类空间设备的电磁干扰检测和定标测试。 完成星载超低频波粒相互作用分析器的原理设计。 获得相关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
6.国际引领作用
提出“空间电场和辐射环境(Space Electric field and Radiation environment, SEFARE)”新型小卫星空间科学计划和环北极气球协同观测计划, 获得美国、俄罗斯和欧空局相关单位的强烈支持。 近两年与俄罗斯科学院和莫斯科大学签定了天地空协同观测的初步合作协议。带领空间中心团队, 美国Berkeley SSL团队,莫斯科大学SINP团队, 俄罗斯科学院极区地球物理所团队,北京大学团队, 武汉大学团队,北航团队和科大团队, 地质地球所和国家气象局团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团队,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团队,上海小卫星团队,展开国内外天气、地基与气球观测合作。
当前研究任务:太阳风扰动对磁层电场分布和演化的影响。高能粒子沉降对大气演化的影响。空间扰动电磁场测量系统的测试平台。
已指导学生
李凌寒 硕士研究生 070802-空间物理学
石雪灵 硕士研究生 070802-空间物理学
李仁康 博士研究生 070802-空间物理学
李照宇 博士研究生 070802-空间物理学
现指导学生
提烁 博士研究生 070802-空间物理学
刘诚傲 博士研究生 070802-空间物理学
吴晗 博士研究生 070802-空间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