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5月5日消息(记者韩秀)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进入5月,各高校的学生陆续进入了紧张的“毕业季”,写论文、找工作的压力,让不少同学患上了“毕业焦虑症”,一些抗压能力差的人,可能就会产生焦虑、不解和自责,甚至走向极端。
这样的悲剧最近就发生在了位于广东省的中山大学[微博]。4月16号晚上,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蔡某某在宿舍内自缢身亡,而他选择轻生的原因,是因为不能如期完成论文从而无法按时毕业。
蔡某某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的母亲至今不能理解,为什么一篇论文可以让孩子选择死亡?而据同学回忆,蔡某某是班上的“学术帝”,人也比较幽默。他擅长引经据典,成绩十分优异,所以才被保送成为中大历史系的硕士研究生。一个乐观开朗的“学术帝”,应该是前程无忧,大好时光等着他的,却为何走上轻生的道路?
蔡同学的遗书写在了一张活页纸上。他用大大的字体写了两遍“痛苦啊” “痛苦啊”,笔迹凌乱,一部分是横的、一部分是竖的。
中山大学宣传部段老师回忆,来自汕头的蔡某某相对比较内向,对自己要求也很高。
段老师:是一个汕头的孩子,那里比较出名的出一些才子学子,学校潮汕籍的学生比例非常大,照他的这个生活轨迹的话,如果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的话,也没有办法去保送。
目前,正是高校毕业生提交论文、找工作的最后阶段,中山大学历史文博专业的同学说,研究生一般各自都很忙,见面、相互交流的时间比较少。
同学:学校比较大,我们住得比较远。要是知道当时他那一段时间心里压力那么大,我们就帮着疏导了。因为那一段时间都在忙着写论文,忙得焦头烂额。
段老师告诉记者,学生自杀的压力,来源主要是毕业论文和找工作比较困难。就这两点的问题校方在深感痛心的同时也进行了反思。
段老师:这个延期毕业这个问题,从我手上拿到的资料看他自己还没有定,他在考虑当中,那么延期毕业是应该肯定的,因为他的毕业论文就没有搞定,主要是学校本身,需要在学术上还是要有严谨性,其实这个也是让我很难办的,这个学生本身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本科就是我们学校历史系的,当时毕业的时候也是免试保送了我们学校的研究生。中大历史系,也是历史非常悠久,学术功底也非常深厚的,要求高也是很正常的,所以出现这样一个悲剧,我们也是深感痛心。
在遗书中,蔡同学自杀的原因除了毕业论文的压力,另一个是就业的压力。蔡某某的专业是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专业对口的工作机会非常“难得”。
段老师:对于找工作这件事来看,我们这种传统文科,可能并不是市面上最抢手的,工作需要的更多可能是经验,一种对社会理解的心态,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去打磨的。
新一轮就业季开启,对于找工作的焦虑也正在毕业生中蔓延。不少对期望值过高的学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产生自责、自卑的心理,甚至发生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和就业双重压力下自缢身亡的极端案例。那么学生到底该如何应对毕业压力呢?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副院长熊丙奇[微博]表示,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教育与生命教育相对欠缺,一些学生在遇到学业、就业的压力时,容易走极端。
熊丙奇:调查显示现在我国大学生有这种心理问题的比例是比较高的,而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即便,在其他的稍微好就业的专业同样也有就业压力的问题,因此我觉得最核心的问题并不仅仅反映哪个专业就业难的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是面对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学生缺乏一个正确的积极的心理应对。
熊丙奇认为,在国外,延期毕业很常见,但是在国内的教育体系中,学生们会把按期毕业当作对自己的要求,如果不能毕业就认为是水平不够。
熊丙奇:我们现在国内对这种基础学科,他的学术性研究和硕士研究生保障体系或者说奖助水平体系还并不完善,学生可能会觉得压力特别大,必须早一点毕业,早点找到工作,如果一旦没有顺利毕业就会觉得面子上挂不住,第二个觉得造成一个很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学生对这个学习的态度,和研究生的奖助学金体系建设上,也是值得反思的。
熊丙奇还建议,在整体就业难的背景下,国家应当加大对基础性学科的扶持力度,让学生能够安心完成学业。
熊丙奇:这几年这种基础性学科,在整体的就业难的背景之下就业更加艰难,从学科的发展、从大学的建设上来说,这些学科是必须的,要让学生能够安心的完成学业,或者说选择这种基础性学科,除了国家对这些学科加以扶持,学校在这些学科建设上也应该给予更好的条件。如果我们仅仅因为社会的需求萎缩、就业形势不佳,大家不选择这些基础性学科。之后我们国家基础性学科建设会越来越困难。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比2013年再增28万。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推出的“2014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观调查”显示,在476名受访的应届毕业生中,52.3%的受访者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工作不好找。
关于就业的焦虑无处不在。有的毕业生迷失自我,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中逃避现实;更多对自己期望值过高的学生,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差距让他们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而中山大学蔡同学的极端悲剧也在提醒我们每一个人, “就业焦虑症”不容小视,来自全社会的援手不可或缺。
(原标题:广州一研究生因毕业就业压力自缢 遗书中写“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