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不少村干部、学者认为,当前我国乡村社会问题的核心是,在转型期社会大环境的冲击下,由家庭伦理、乡村社会规范等组成的道德共同体的缺失。浙江临海市涌泉镇梅岘村党支部书记孔先顺对半月谈记者说:“农村最大的问题还是传统的东西不起作用了,新的规范又没建立起来。”
“乡村道德建设说到底是‘人的建设’。”孔先顺表示,虽然时代变了,但大家一定要努力留住“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乡土人情。
重庆市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孙元明长期关注农村社会治理和道德建设。他说,原有的乡村治理秩序、道德传统出现了“断裂”,这导致乡村“人的断裂”,文化、道德、社会规范传承产生了断档和“空白区”。
孙元明告诉记者,在工业化、城市文明冲击下,传统农村社会出现了心理不适应、道德不适应、经济不适应等三个“不适应”症状。在一些地区之所以出现“造假村”、“贩毒村”等问题,是乡村道德、村社经济、农村社会治理等各类问题交织作用后的一种极端表现。
专家指出,接续断裂的乡村道德共同体,需要从“人的建设”着手进行综合治理。不能将人的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要关注乡村人口的全面发展,在农村社会治理上贯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特征的新型农村道德共同体。
(实习编辑:何己派)